行业新闻

陈湘生院士:让大自然“进入”地下

发布者:君小豪

电影《流浪地球》中人类被迫离开了熟悉的地面,进入地下建设新的家园,于是,在“地下城”里,学校、住宅、商业设施等一应俱全。科幻片中的“地下城”会成为现实吗?


6月14日,在南京参加“地下空间开发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高层论坛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陈湘生接受了交汇点专访。他认为,未来“地下城”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于地平线以下的“城市倒影”,而是一个与地面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的“城市综合体”。



“地下城”开发需要一揽子规划,避免“二次开挖”对城市的影响


未来的地下生活场景究竟是个什么样?陈湘生院士告诉记者,未来的“地下城”不光有住宅,‌‌还有‌‌餐饮、娱乐、医院、学校、购物等场景,甚至也包括了养老机构、‌‌美容院等可以满足不同年龄、性别需求的场景,是一个与地面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的“城市综合体”。“在‌‌那里,购物不用专门去商场;‌‌公共交通可以解决出行需要,小汽车只有旅行才会需要;快递、垃圾会像自来水一样,在管道中流动……”


陈湘生院士介绍,这种“城市综合体”在日本、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建成。在我国的深圳、南京等地也在建设当中。他指出,此类“地下城”的开发与建设需要进行一揽子规划,有了规划,建设的时候一揽子建好,就减少了“二次开挖”对城市造成的影响,用最小的扰动开发城市新的空间。


地下的三大“恐惧”技术上已解决,哪些业态适合分布需要研究


把城市搬入地下,习惯了阳光、雨露风霜以及地面上自然风景的人们是否还会舒适和安全地生活?陈湘生院士表示,转入地下,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成为“地鼠”。“在‌‌地下我们怕黑暗、怕不知道方向、怕空气不好,现在‌‌地下的三大‘恐惧’在技术上已经得到了解决。”


陈湘生院士告诉记者,现在,建造者们不仅可以通过光学技术把太阳光直接导人地下,还可以模拟各种光形成与地面相同的“阳光灿烂”;装上传感器,接入物联网,所有的人和物都能实现地下定位,配套智能标识屏,在地下也不怕迷路;还可以通过空气流通系统进行升降温度,获得新鲜空气和最舒适的温度。


当然,“地下城”的建设并不是主张人生活在地下,“哪些业态适合放在地下,哪些业态适合放在地面,要进行分析,这个很重要。” 陈湘生指出,“要让人感觉到从地下到地面或从地面到地下,基本上没太大的跳跃感。”


让“大自然”进入地下的理念需要适应过程,人的需求最重要


新技术的出现为建设地下智慧城市创造了条件,但并不是把“地下城”建设得越大就越好,必须按照人们的需求、区域业态‌‌去规划‌‌地下空间和地面工程。陈湘生院士表示,地下空间的利用是让“大自然”进入到地下,一方面要根据需求建设利用,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减少人们在地下的不适感。


在陈湘生院士看来,“对地下空间的概念的理解,人们还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。”我国地下空间发展非常快,但是资金的回笼率、效能效率较差。陈湘生院士希望通过组建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院等机构,联合国内外专家共同把地下空间做得温馨,同时保持好的生态、业态环境,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,延展城市空间。